影视碎碎念
昨天看到随机波动的主播说,如果按照波米不看主旋律片的标准,那春节档的电影有几部能看的。才意识到自从波米开局三篇火了之后,不看主旋律片也会成为一个衡量标准。倒不是鼓励看的意思,但主旋律片要如何衡量呢?《我和我的祖国》当然算,《红海行动》《万里归途》主旨是歌颂中国军事部外交部的我认为也算,《悬崖之上》讲国共内战的间谍片,最后中共胜利了这种片也算吧,但是《满江红》背景发生在宋朝,只在最后一部分全场背诵满江红这首词的也算主旋律片吗?而且如果名字或题材不是明显指明这部电影和弘扬中国有关,那观众不是要进影院才能分辨出影片是否含有「爱国成分」。
还是很怀念小时候单纯想看某部片而进影院的时候,虽然现在也是喜欢看才去影院,但多了一层「不助长爱国片风气」而不看某部片的警戒。也许以后电影节、各地热心影迷开展的活动会成为主要的放映地点吧。
总之是现在进影院会犹豫一些吧,在一个不自由的市场上,一想到选择爱国主题就是在助长其进一步发展的风气,就不想自己也出一份力。中国电影的环境不是很难,而是烂透了,邱炯炯守住了《椒麻堂会》这个作品,却(几乎)永远不可能在中国拿到龙标,私下放映还会被举报(哈哈)。电影从业者博主们,一个两个都给春节档国庆档的片子打四星半(满分五分),把中国现在能放映的电影吹得不行,中国和中国以外的评价体系完全不同。毕竟,咱国有特殊国情嘛~
不女权发言
或许是被中国激进的女权讨论环境影响,或许自己的想法就是「男」,现在已经有些抵触「姐姐妹妹站起来」的口号了,或者说很像扒开这句话的表皮问问对方,你到底在想什么。
前两天和朋友去书店,她想找一本叫《闭经记》的书,和她一起找到后她说「我觉得每个女性都要看一看这本书」。当下我第一反应是「我是男的别管我」 后来回家又想了想,觉得朋友的意思可能是觉得女性都会经历闭经的阶段,所以提前知道「闭经」的感觉不会太惊慌。而不是像我之前认为的,是指导女性「独立强大」等一系列说辞。
昨天看一个公众号介绍春节档的电影,每部电影后面都会出现一个「含女量百分之几」。感觉这事还蛮搞笑的,下面有人说至于吗(不过说了脏话),作者说「如果觉得没必要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」。
之前有人说「我们之所以每时每刻都在说女权,因为一切的事情都和女权有关」。我能理解一些这句话的意思,可是我觉得把整个世界浓缩到「女权」这个词里真的很奇怪,也会丧失很多不同的视角。自己也并不想(也没资格)指责他们,主要是觉得「女性」好像又被动地背负着什么,对这种变化和环境还是蛮灰心的
给柔弱机点歌
@BigSharkQueen
終極大獎 You Win!
你愿意帮助一位受伤的老人吗,并握住他颤颤巍巍满是褶皱的双手?